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  |组织机构 |政策法规 |机构改革 |审改工作 |机构编制管理 |信息动态 |事业单位登记 |中文域名 |党建工作 |预决算公开
首页
>机构改革>文章

关于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的要求,结合我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进展情况,市编办主要领导深入到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就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对文化管理体制运行的基本情况、做法和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进行了座谈摸底,并与市文化局有关领导对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文化广电行政职能整合、文化综合执法、文化事业单位职能的归并整合划转、文艺院团的体制转变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现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文化管理体制现状
  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为市政府主管文化艺术事业、文物、新闻出版工作的组成部门,正县级建制。行政编制16名,领导职数5名,内设机构6个。
  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所属事业单位17个。其中:全额预算事业单位9个(市文化艺术学校、阳泉美术院、阳泉展览馆、市群众艺术馆、市图书馆、市文物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市文物管理局)、市艺术研究室、市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市音像制品管理站),编制181名;差额预算事业单位4个(市豫剧团、市歌舞团、市晋剧院、阳泉文化中心管理处),编制234名;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4个(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市东风剧场、市电影院、市演出管理中心),编制99名。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多年来,我市的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为繁荣全市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市文化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题,狠抓艺术创作与生产,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各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继续深化文化市场管理,切实抓好文化产业工作,各项文化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从业人员逐年增加,产值利税逐年提高,文化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整体经济效益继续提升。
  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生活、汲取丰富素材、熔铸精品佳作,创作完成各类舞台文艺作品80余部(件)、新创美术作品200余件,10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
  市直专业艺术院团演出经营和艺术建设保持良好态势,全年演出650余场,实现纯收入150余万元,投入近60万元用于投排新剧目和更新设施,增强了院团实力。
  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建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0个农村文化室。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余项,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2000余场、送图书3500余册。新建农家书屋70个、配送图书3.5万册。
  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普查文物点118处。发掘汉、清代墓葬14座,出土文物60余件,投资100余万元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
  加强新闻出版管理,坚持日常监管与集中治理整顿相结合,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检查、查处违规经营场所,收缴各类非法盗版出版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
  现行的文化体制,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没有得到有效理顺,文化事业产业单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分散,影响到文化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全局思考与规划,不利于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二是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所有权都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直接管理,因而在人事和经营管理上自主权不大,灵活性不强。三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过程中存在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或互相推诿、无人监管的现象。
  (二)投资渠道单一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文化事业单位最大和最主要的投资者,在我们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财政文化支出呈逐年递增之势,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再加上没有形成多元有效的文化投资机制,使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渠道不多。因而,演出院团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设施破烂陈旧,灯光、音响、服装配置落后等问题。
  (三)缺乏分类管理
  目前,政府基本上是通过直接成立、资金投入、制定政策等方式管理文化单位,并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全部划为事业性质。一些本应由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的文化单位长期投入不足,演艺团体单位由于受到新型文化种类和文化载体的冲击,创收困难,形成了无资金完善演出设施、无力创作精品力作、无法引进专业人才的恶性循环。经营类事业单位既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形成一定的规模,又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产权不明晰,缺乏经营自主权,自身融资能力差,导致经营困难,改造自身发展的积极性不高,迟缓了与市场接轨的步伐。
   (四)用人机制不活
  我市各文化企事业单位一直都隶属于政府机关,在组织形式、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一般都仿效政府部门,行政化倾向严重,导致这些文化部门没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权,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和激励手段,内部运行机制僵化,人员能进不能出,待遇能上不能下,专业队伍年龄老化,年轻专业人才无法引进。
  四、思路和建议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城市以体制创新为重点,着力在转变政府职能,培养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和推进综合执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我市全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改革实践中,必须结合我市文化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才能确保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顺利实施。
  1、整合文化行政管理职能,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调控体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的基础上,将市广播电视局承担的行政职能整合,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全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版权)事业的统一管理,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一开放的大文化管理体制。新组建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科学界定职能,与其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从根本上做到职能分开、机构分设、财务分离;要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强化政府行政监察和定期审计的职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整合文化行政执法职能,实施文化行政综合执法。将现有的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及“扫黄打非”等有关行政执法队伍进行调整归并,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承担全市文化娱乐市场、出版物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及扫黄打非等行政处罚及相关行政监督检查职能,实行统一执法。
  3、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探索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的同时,要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鼓励企业、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各项政策,拓宽渠道,吸纳更多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
  4、深入推进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改革工作。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降低运行成本,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人才社会化进程,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树立现代经营意识和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业务建设标准和考评机制,逐步使经费投入与提供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挂钩,促进公共文化机构完善功能定位、发挥职能作用、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
  5、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按照中央和省的有关精神,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对生产经营类文化事业单位和演出团体,要大胆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整合资产、明晰产权,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公司化的管理模式,要优化资产配置,盘活存量资产,畅通融资渠道,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在改制过程中主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和核准、土地征用、税费减免等加强和改进财政政策扶持同时,实行国有资本控股、多种社会力量投融资参与的股份制改造;二是对其实行“事转企”改革过程中,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要加大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力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四是加强改革措施的配套协调,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业人员职称评定、成果评奖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使文化体制改革与人事、劳动、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相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加以推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实现体制与机制的创新,解决制约当前文化发展的瓶颈。要通过改革,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繁荣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阳泉市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文章来源:(市编办)
文章阅读: 257次

【关闭窗口】 上一页: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法研究
下一页: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启动 2012年基本完成



 

【关闭窗口】

晋公网安备 14030202000007号

主办:阳泉市机构编制委员会      网站地图

电话:(0353)2043346  E-mail:yqsbb@yq.gov.cn